2025 2024 2023 2022 2021
Newsletter 25010

看不见的威胁:微粒子

固德科技报|看不见的威胁:微粒子

#半导体

#物联网

Posted On : 21 Oct. 2025
在实验室与高科技设备的世界里,稳定的环境往往决定了成果的成败。无论是半导体晶圆製程、生物医药研发,或是精密机械测试,只要环境中存在肉眼看不见的微粒,就可能造成一连串问题。微粒子(Particle)是空气或机台内最常被忽略的汙染源之一。它们细微到几乎无法被察觉,却足以影响产品品质、设备寿命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监测微粒子的重要性,正是建立在「预防无形风险、维持稳定环境」的核心概念上。

微粒的真面目:看不见的汙染源?

为什麽微粒子监测是实验室与设备稳定运作的关键
微粒子指的是悬浮于空气或液体中的固体或液滴,其大小可能从几奈米到几百微米不等。在实验室中,它们可能来自人员活动、衣物纤维、纸屑或外部空气渗入;在机台内部,则常由金属磨损、润滑油蒸气、冷却液蒸散或机械震动所产生。虽然这些粒子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,但当浓度累积到一定程度时,就会对设备或製程造成显着影响。

在洁淨室等环境中,微粒子浓度的控制被列为最关键的环境因子。因为一颗仅 0.5 微米大小的粒子,就能在半导体晶圆上造成短路;一点细微尘埃,就足以让显微镜镜片偏移焦距,或让分析仪器的光学路径受阻。微粒子汙染看似微不足道,但在高精密产业中,它往往是品质问题的起点。

细微到几乎无法被察觉,却足以影响产品品质

为什麽微粒子监测这麽重要?
在任何需要稳定条件的实验或生产环境中,「监测」是维持秩序的第一道防线。
对微粒子而言,监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。 首先,它能即时反映环境状况。粒子浓度会随着人员进出、设备开关、空调运转而变化。若仅靠定期检测,就容易错过短时间内的汙染峰值。持续监测可提供连续的环境数据,让管理者在异常发生时立即察觉。其次,微粒子监测能保护製程与设备。当浓度上升,系统可以即刻提醒操作人员採取措施,如更换滤网、暂停作业、检查密封等。这比等到产品报废或设备损坏后再处理要有效得多。

监测也是品质与合规的依据。在製药、电子与医疗产业中,ISO 14644、GMP 等标准明确规定须定期记录粒子数据。若无持续监控,实验结果或出货产品将无法追溯环境条件,失去公信力。

实验室里的微粒风暴

需要长期维持特定洁淨条件
在实验室中,微粒子汙染的影响往往是间接却致命的。

举例来说,在化学或药物实验中,空气中的粒子可能落入样品,导致反应比例改变、生成物混杂,结果重现性降低。

在生物研究中,微粒甚至可能成为细菌或蛋白质的载体,造成交叉汙染。一次不被察觉的微粒汙染,足以让整批样本失效。即使在物理或材料分析实验中,粒子附着也可能让仪器量测失准。

例如,扫描电子显微镜若镜面被微尘复盖,影像清晰度会明显下降;光谱仪镜头若积灰,光强度的微幅衰减便会使数据偏差。

在化学或药物实验中,空气中的粒子可能落入样品,导致反应比例改变

除了影响试验结果外,微粒子过多还会破坏实验室的洁淨度分级。当粒子数量超出标准范围,整个环境可能降级为不合格状态,进而影响后续所有实验的有效性。对于需要长期维持特定洁淨条件的实验室,这样的汙染甚至意味着整场停机清洁与重新认证。

机台内部的灰尘效应?

以半导体设备为例,微粒子可能落在晶圆表面造成缺陷,导致良率下降;在雷射切割或光学量测设备中,粒子会干扰光线传输,使焦点偏移。

如果说实验室的问题是「外部汙染」,那麽机台的问题则是「内部汙染」。在设备长时间运转的情况下,任何摩擦、气流或热源都可能产生微粒。这些粒子若未被即时排出,就会在密闭的腔体内循环累积,最终沉积在敏感元件上。

以半导体设备为例,微粒子可能落在晶圆表面造成缺陷,导致良率下降;在雷射切割或光学量测设备中,粒子会干扰光线传输,使焦点偏移;在自动化机构中,粒子若进入滑轨或轴承,会增加摩擦、加速磨损,甚至导致机构卡死。

更严重的是静电问题。许多微粒带有电荷,当它们积聚在电路附近时,可能引发静电放电,导致感测元件短路或损坏。这类问题通常发生迅速,却难以追踪来源。若没有连续的监测与记录,往往只能在设备故障后才发现原因是「灰尘」。

任何摩擦、气流或热源都可能产生微粒

微粒子浓度过高的连锁反应?

微粒子过浓不仅代表「髒」,更意味着潜在的可靠性、安全与成本风险。

微粒子物过浓并不只是一个洁淨度问题,它会产生一连串的副作用。

一、热传导效率下降。
当粒子附着在散热片、风扇叶片或冷却通道内壁时,会形成一层隔热层,使热量无法顺利排出。长期下来,设备温度上升、运转不稳,甚至出现过热警报。

二、机械磨损加剧。
粒子进入轴承与滑轨等高精度运动部位后,会破坏润滑层,使摩擦係数上升,造成磨耗与噪音增加。对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转的生产机台而言,这不仅影响效率,也缩短寿命。

三、光学与感测误差。
当粒子附着于镜面、镜头或光学滤片上,会改变反射或透光特性,使得感测结果偏移。这在医疗检测或品质检测设备中尤其严重。

四、汙染扩散。
机台若无良好的气流设计,粒子会随循环气流扩散到其他区域,使整个环境汙染难以控制。

五、安全与健康风险。
在含化学气体或生物材料的环境中,悬浮粒子可能吸附有害物质,被人员吸入后影响健康,或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。

因此,微粒子过浓不仅代表「髒」,更意味着潜在的可靠性、安全与成本风险。

如何正确监测微粒子浓度?

微粒子监测的第一步,是选择适合的侦测方法。固德採用的微粒子感测器是採用半导体雷射光源,测量精度高。可即时侦测特定粒径的微粒子数量。

监测点的选择也很关键。实验室常在进气口、排风口与操作区上方设置感测器,以确保空气洁淨。而在机台设备中,感测器则应配置于风道、滤网前后、腔体内部等位置,便于比较前后浓度差,判断汙染来源。

建立警示阈值是第二步。根据 ISO 14644 或设备厂商规范,可设定「警戒值」与「危险值」。当浓度超出警戒值时,系统提醒操作人员检查;若达危险值,则可自动触发停机或排气程序,以防设备受损。

ISO 14644-1:1999
CLASSIFICATION
NUMBER (N)
  MAXIMUM CONCENTRATION LIMITS (PARTICLES/m³)
0.1 μm 0.2 μm 0.3 μm 0.5 μm 1.0 μm 5.0 μm
ISO Class 1 10 24 10
ISO Class 2 100 24 10 35
ISO Class 3 1 000 237 102 35
ISO Class 4 10 000 2 370 1 020 352 83
ISO Class 5 100 000 23 700 10 200 3 520 832 29
ISO Class 6 1 000 000 237 000 102 000 35 200 8 320 298
ISO Class 7 352 000 83 200 2 930
ISO Class 8 3 520 000 832 000 29 300
ISO Class 9 35 200 000 8 320 000 293 000

微粒子监测的实际效益?
当一个实验室或工厂导入微粒子监测系统后,最明显的成果是稳定性提升。环境的变化不再只能靠经验判断,而能以数据说话。当粒子浓度略有上升时,管理人员能在问题初期即採取行动,而不是等到产品报废或设备故障才发现。

粒子造成的磨损与堵塞往往属于「慢性损害」,但一旦形成,修復费用远高于预防成本。透过监测与定期维护,可以避免这种代价高昂的恶性循环。

粒子造成的磨损与堵塞往往属于「慢性损害」

此外,品质与合规性也能因监测而提升。持续纪录的粒子数据可作为稽核与验证依据,证明环境长期维持在规范范围内,让产品或实验结果更具公信力。 最后,微粒子监测也带来管理效率的提升。以往的清洁与保养多凭经验排程,如今则能依据实际浓度变化决定时机。

从经验到制度:微粒子监测的落实
建立微粒子监测机制,不只是购买感测器,更是建立一套制度。它需要从设计、操作到维护的全流程配合。

在设计阶段,必须考虑气流方向、压差控制与过滤效率,避免粒子积聚;在操作阶段,应规范人员穿着、防尘流程与进出动线;在维护阶段,则要确保滤网、风道与设备内部定期清洁,感测器也需校正与验证。 当这些程序被系统化后,微粒子监测不再是临时应对,而是日常管理的一部分。这样的制度化管理,能让环境稳定维持在最佳状态,长期降低潜在风险。

微粒子监测物联网

当微粒子浓度过高,例如在动力电池製程中,如果颗粒进入电池的活性材料层,可能会引发微短路,降低电池容量,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引发热失控(如起火或爆炸)。

Particles-Iot 微粒子监测物联网主要用于管理环境、设备机台中的微粒子数量浓度,避免因为微粒子过高导致製程产品不良或设备异常。

微粒子监测物联网
微粒子监测物联网

微粒子监测物联网

监测环境、机台内微粒子

控制微粒,就是掌握稳定

微粒子汙染是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。它不会发出声音,也不会立刻造成故障,但随着时间累积,它能削弱设备性能、扭曲实验结果、甚至威胁安全。监测微粒子的目的,不只是为了达成标准,更是为了理解环境、预防问题、维护信任。

无论是高阶实验室还是生产线,微粒子监测都不该被视为附属作业,而是整体营运品质的一部分。只有当每一个微粒都被看见、被纪录、被控制,我们才能真正说:这个环境是稳定的、可靠的、安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