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灯号到决策,打造高效产线
固德科技报|从灯号到决策,打造高效产线#数位转型
#物联网
#OEE
Posted On : 22 Sept. 2025
三色灯号(绿灯、黄灯、红灯)是现场最直觉的设备状态指标,却往往被忽略。透过自动化监测灯号,我们不只是看见「机台有没有在跑」,更能即时掌握停机原因与效率损失,将隐藏成本量化。
为什麽监测灯号是智慧工厂的第一步?
三色灯号(绿灯、黄灯、红灯)是现场最直觉的设备状态指标,却往往被忽略。透过自动化监测灯号,我们不只是看见「机台有没有在跑」,更能即时掌握停机原因与效率损失,将隐藏成本量化。
在传统工厂里,三色灯号虽然一直存在,却常常被当作「被动显示」的工具。现场人员必须亲眼看到灯号变化,再用纸本或 Excel 填写停机原因报表。这种人工流程有三个明显缺点:
1. 数据延迟:通常要等到隔天或週会,管理者才拿到整理后的报表,错过即时排除异常的黄金时间。
2. 纪录不完整:人员难以百分之百捕捉所有停机状态,特别是短暂停机或跨班别的状况,导致数据有遗漏。
3. 缺乏客观性:填报可能受主观判断影响,不同人员对停机原因分类标准不一致,造成管理上的误差。
而在智慧工厂的理念中,OEE(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, 设备综合效率)是一切改善的出发点。OEE 的三大构面——稼动率、性能稼动率、良率——只有在状态资讯精确、即时的前提下,才有意义。否则,改善计画可能误判问题根源,造成「治标不治本」。

自动监测灯号的价值
藉由感测器与资料收集系统,我们能够将三色灯号转换为数据,提供即时可视化。这不仅让管理者看到「机台有没有在跑」,还能立刻辨识问题类型:例如:
• 绿灯:设备正常运行,所有生产时间都可计入有效产出。
• 黄灯:暂停或待机,可能因换模、换料、排程等待,需要进一步分析是否可优化流程。
• 红灯:故障停机,立即通知维修团队介入,缩短 MTTR(Mean Time To Repair)。
这种监测不只是记录状态,而是把设备变成一个「会说话的数据节点」,让现场状态即时被捕捉、被量化。更重要的是,这是 AIoT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+ Internet of Things)导入的第一步。当设备状态数据持续累积,就能进一步应用在预知保养、异常预警、甚至自动化排程调整,让工厂真正朝智慧化营运迈进。
为什麽是第一步?
因为看见真相,才有改善的起点。
在製造业中,很多管理决策其实都是建立在「感觉」和「经验」上,而不是建立在即时数据上。若设备的运行状态无法被量化,管理层往往只能透过产量、交期延误率或报修次数等间接指标来猜测问题,这就像蒙着眼睛开车——不只风险高,还可能开错方向。
避免「瞎子摸象」式的改善
许多企业在没有数据佐证的情况下就投入自动化或改造产线,例如增加人力、导入机器人、改变排程,结果发现效益不如预期,因为真正的瓶颈可能不是产能不足,而是频繁的小停机、待料时间过长或维修回应太慢。

监测灯号的价值就在于:
• 先釐清现状:把所有停机、待机、运转时间精确记录下来。
• 找出主要损失点:例如 60% 的停机是等物料,或 40% 的停机是换线时间太长。
• 用数据驱动决策:管理层可以有根据地选择改善方向,而不是凭经验猜测。
不仅能快速改善现场问题,更是后续导入 MES(製造执行系统)、APS(进阶排程系统)、甚至 AI 预测维护的基础。没有这层「感测与数据基础」,智慧工厂就缺少关键的地基,后续所有数位转型的投资都会像盖在沙地上的房子,不稳定、难持久。
最大化 ROI 的关键
许多企业投入智慧製造预算时,最大的担忧是 ROI(投资报酬率)不确定。灯号监测作为第一步,成本低、导入快、见效明显,能快速累积数据、量化改善成果,让后续的数位化计画更有说服力,争取到更多管理层支持。
从「黑箱产线」到「数据透明」
许多製造业面临「稼动率看得到、原因看不到」的困境,导致改善计画无法聚焦,投资报酬率偏低。
在许多工厂里,资料蒐集仍高度依赖人工抄表或事后输入报表,这不仅导致数据延迟一到两天,还可能出现超过 20% 的误差。更严重的是,像卡料这类短暂停机常常没有被记录,让实际的产能损失被低估,也隐藏了改善的机会。即便管理层可以看到「本週稼动率 65%」的数字,也往往无法进一步判断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。是换模换线耗时太长?还是物料补给不及?或是设备本身故障?缺乏停机原因的分类,使得改善计画常常流于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无法精准对症下药。
这种资讯不足的情况,在跨班别交接时更加明显。夜班与日班对同一件停机事件可能有不同描述,甚至只是口头交代,导致关键细节遗失或被误解。久而久之,改善计画出现断层,相同的问题不断重複发生,降低了整体改善的连续性与成效。等到这些问题浮上檯面,通常已经到了 KPI 下滑、交期延误的时候。
因为缺乏即时数据,管理层往往要等到月报才开始行动,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,让原本可以即时解决的小问题,演变成需要大量人力与成本收拾的危机。
这些痛点对企业的冲击是全面性的。产能损失是最直接的结果,长期累积会拉低年产量;维修人员与操作员必须投入更多时间在填表、比对数据,形成工时浪费;产能不足与交期延误又会推高成本。对于半导体、汽车零件等高良率要求的产业而言,这甚至可能演变成商誉危机,导致客户罚款、流失订单,或影响长期合作关係。

三色灯号监测导入的真实情境
透过真实案例,展示从「问题发现 → 系统导入 → 改善结果」的完整过程,证明灯号监测不只是收集数据,而是带来切实效益的转型关键。
问题发现:数字有了,原因却是黑箱?
这家 PCB 厂原本仅依靠人工抄表纪录稼动率,每班结束后再输入报表。虽然能知道平均稼动率约 62%,却完全不清楚停机的细节:
哪台机台停最久?停机原因是换线、等料还是设备故障?短暂停机(几分钟内)有没有被记录?
缺乏停机原因分析,让改善会议变成「猜原因」大会,常常把资源投入错的方向,例如花钱保养机台,却发现停机主因根本是物料不到位。
系统导入:把灯号变成数据
为了找出真相,该厂决定导入三色灯号监测系统,将现场灯号讯号即时收集,转换成秒级数据并上传至云端平台。导入后,他们惊讶地发现:18% 的停机来自换线与等料,远高于预期。许多短暂停机(<5 分钟)以前完全没被记录,如今也被完整捕捉。一些以为是「设备故障」的停机,其实是操作员等待物料或工单。
改善行动:数据驱动的决策
导入系统后,管理层针对数据提出三项行动:
1.标准化停机类别:例如:将红灯停机细分为「故障、保养、待料」,黄灯则用来标註换线或暂停。这样一来,改善会议能快速锁定最大损失点。
2.调整流程缩短待机:依据日稼动统计,抓出停机太久或待料太久的机台,即时了解原因排除异常,缩短等料时间。
3.优化排程策略:分析数据后,发现换线多发生在产能高峰时段,导致整体效率下降。于是重新调整排程,把换线移到产能低谷,减少待机干扰。

成果验证:看得见的改善
三个月后,该厂平均稼动率从 62% 提升至 76%,改善幅度超过 20%。更重要的是:停机原因透明化,会议讨论更聚焦,决策效率提升、非计画停机时数下降,整体产能提高、生产计画更稳定,准交率提升,客户满意度提高。
这个案例证明,三色灯号监测不仅是收集数据,更是驱动现场改善、提高产能的关键槓杆。

设备稼动率管理系统
藉由搜集此状态数据来换算厂区的稼动率,了解製程设备的运转状态,进而改善产线生产效率。不限设备种类,而且导入成本低,安装感测器于三色灯上,系统快速设置即可为厂区整合产线机台执行即时统计管理。
设备稼动率管理系统影片说明:OEE 设备稼动率管理系统
还在忽视产线闲置时间吗? 继续放任设备稼动率低落吗? 该如何有效掌握厂区稼动率?
事实上,在厂区内的三色灯灯号都显示了设备每一个时刻的状态。我们可藉由搜集此状态数据来换算厂区的稼动率,了解设备的运转状态,进而改善产线生产效率。
固德的设备稼动率管理系统,简单实现数据可视化管理。不限设备种类,而且导入成本低,安装感测器于三色灯上,系统快速设置即可为厂区整合产线机台执行即时统计管理。
从灯号到决策,打造数据驱动文化
三色灯号监测不只是看设备状态,更是数据化、智能化的起点。当现场状态被量化,管理决策才能快速、精准,企业也才能持续优化。
导入 OEE 稼动率管理系统,不只是解决「稼动率多少」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让企业理解「为什麽稼动率会低」。当停机原因被拆解、被量化,改善计画才能精准对症下药。
在当前製造业竞争激烈、客户要求更高的时代,唯有以数据为基础做决策,才能在成本与交期间取得平衡,真正落实智慧製造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