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面盘点生产耗电关键!
固德科技报|全面盘点生产耗电关键!#IIoT
#ESG
Posted On : 11 June 2025
面对全球能源成本上升与节能减碳压力日增,工厂的每一度电,不仅影响当月电费,更关乎整体营运效益与未来永续竞争力。
许多企业在日常营运中,或许正默默承担着「看不见的耗电浪费」——从马达空转、老旧设备过载、到尖峰用电超标,这些问题若未被掌握,将持续侵蚀您的成本与设备寿命。
您厂内的隐形电老虎在哪?
您是否曾经纳闷,为什麽每月电费明明控制在产量变化范围内,却仍持续攀升?是否曾因尖峰电价、契约容量不足,造成额外罚金与突发停电风险?又或者,工厂设备操作多年,却从未真正掌握它们的实际耗电与潜在故障讯号?
这些问题,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解法:先理解,再优化。
为协助企业深入了解自身用电现况,提前部署节能与智慧转型,固德特别推动【工业用电调查服务】,协助您快速盘点目前的用电结构、设备负载特性与能源管理方式,并提供一份具参考价值的初步分析报告,为您的企业后续导入能源管理系统(EMS)、智慧电表、预知保养技术与节能补助申请,奠定数据基础。
用电调查不仅仅是收集企业的用电资讯,更希望与您共同揭开以下几个核心问题的真相:
• 哪些机台正在成为您厂内的「隐形电老虎」?
• 是否存在大量待机运转、空转或误时启动的行为?
• 尖峰用电是否集中在特定时段与产线?
• 目前的能源管理,是否还停留在总表查帐阶段?
• 您的工厂,是否具备节能潜力却苦无依据可行动?
#EMS #IoT #ESG #碳淨零
厂区常见的用电问题与实际痛点
用电变成工厂迈向智慧节能与营运效益提升的最大障碍? 若能透过用电调查、分项监测与即时数据管理,工厂将不再是能源黑盒,而是数据驱动的高效引擎。
无法掌握用电分佈
问题:
多数工厂仅设有一组总电表,难以辨识电力实际消耗来源。例如:生产线是否为主要用电者?空调系统是否长时间超载?照明系统是否夜间未关闭?这些都因缺乏分项监测而成为「用电盲区」。
痛点:
• 难以评估哪个系统最耗电
• 无法衡量节能投资的成效(如空调汰换是否有感)
• 成本归属不清,跨部门管理协调困难

在多数工业现场,由于缺乏用电分项监测系统,导致难以准确评估各项系统的耗电比例。管理者虽能从总电表得知整体用电量,却无从判断究竟是生产设备、空调系统还是照明负载消耗最多电力,进而使节能管理陷入「看得到总花费,看不到细节结构」的困境。
此外,即使企业投入资源进行节能改善(例如更换变频冷气、汰换老旧马达),若缺乏基准数据与长期追踪纪录,就难以量化这些投资的实际成效。当节电效果无法被具体验证,也容易造成内部质疑,进而降低企业持续推动节能升级的意愿。
更重要的是,用电成本无法被清楚切割归属至各部门或产线单位,也让跨部门协调与责任归属变得困难。生产单位可能未察觉其负载造成尖峰用电风险,而后勤部门则无法依据数据督导改善。缺乏透明化的用电资讯,不仅阻碍了管理效率,也限制了策略决策的准确性与及时性。
尖峰负载与需量过高
问题:
生产设备、空压机、冷却塔等若在相同时段启动,易造成用电瞬间冲高,导致契约容量不足,不得不拉高基本容量以避免被罚;反之,若未提高,尖峰过载也会导致跳电风险或违约金产生。
痛点:
• 需量费用高昂,常因一时超载而增加整月成本
• 系统缺乏预警功能,尖峰发生时无法即时应对
• 生产排程未考虑能源优化,影响整体营运成本

在许多工业厂区,契约容量与尖峰需量的管理往往是企业最常被忽视、却最直接影响电费结构的关键。由于设备同时启动、工段高载重运作等因素,常常导致瞬间用电冲高,一旦超过契约容量,即便只是短暂的高峰,也会使整月电费暴增。这种「为一刻超载买单一整月」的情况,在没有有效监控与预警机制的工厂中时有所闻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多数厂区仍未建立尖峰负载的即时侦测与警示系统。当负载逐渐逼近超约临界点时,系统无法即时通知管理者,错失了分流或降载的最佳时机。结果不只是电费增加,更可能导致变压器过载、设备跳脱,甚至产线停工等营运风险。
此外,生产排程与能源策略往往是分开运作的两套系统。设备部门关注产能与交期,却未将负载平衡或离峰运转纳入规划;能源单位虽掌握电力数据,却无法影响实际操作时间。这种部门间资讯不对称的情况,最终使得原可透过时段错开、分批启动等方式达到的节能机会,白白流失,也进一步垫高了营运总成本与用电风险。
异常耗电未即时察觉
问题:
工厂常见如马达空转、压缩机过频启动、老旧设备能效低下等状况,在无即时监测的情况下难以察觉,只能等到月电费异常时才后知后觉。此外,电压波动、谐波干扰亦会造成设备过热、寿命缩短,却难以追踪源头。
痛点:
• 预知保养无从下手,设备健康状况不明
• 月底才发现电费高,但已无法调整
• 设备损坏拖累产线,甚至发生火灾风险

在设备密集型的工业环境中,维持机台稳定运作是产线顺畅与交期达成的基础。然而,在缺乏即时监控与历史数据累积的前提下,设备的健康状态往往成为一种「猜测」而非「掌握」。马达是否即将失效?某设备是否存在过热、空转、运转不平衡等异常情况?若没有搭配电流、温度、震动等感测资讯,企业将难以建立有效的预知保养机制,只能等到设备出问题时才被迫停机抢修。
更普遍的情况是,企业往往在每月电费帐单出炉时才发现费用异常,但此时已无法回溯调整。缺乏即时的电力使用追踪,使管理者无法在尖峰发生当下即时应对,也无法辨识是哪条产线、哪组设备在非预期时段大量耗电。这种「后知后觉」的管理方式,让节能行动永远落后一步,无法真正发挥成本控制效益。
更严重的是,设备异常耗电若长期未被发现,不仅造成能源浪费,更可能带来潜在安全风险。例如马达过载运转导致线路过热,或电压不稳加上谐波干扰导致控制系统失灵,都可能成为触发电气火灾或产线停摆的导火线。一旦事故发生,损失的不只是维修费与停工成本,更可能波及企业信誉与人员安全。
这些问题的根源,往往来自于缺乏及时透明的设备与用电资讯。而这,正是推动智慧用电与能源数据治理的迫切理由。
缺乏有效监测计划
问题:
即使部分企业已导入节能设备,若缺乏长期持续监测与纪录数据,往往无法衡量成效。缺乏基准线(baseline)与历史资料,也使企业难以申请政府补助或进行碳盘查与 ESG 披露。
痛点:
• 政府补助难申请,因缺乏数据佐证
• 投资节能专案后无追踪,无法证明投报率
• ESG 能源绩效无依据,缺乏国际认证基础

在目前推动淨零排放与企业永续转型的趋势下,政府提供的节能补助与智慧製造相关资源日益丰富。然而,对多数中小型製造企业而言,申请这些补助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门槛,而是「缺乏数据佐证与量化依据」。当厂区未建立分项电力纪录、设备耗能曲线或基准耗能值时,企业无法提交「节能前后对照数据」,自然也就无法顺利通过审核机制,错失原本可降低转型成本的机会。
另一方面,部分企业即使愿意投入资金汰换设备或改善能源效率,但在缺乏长期监测与报表追踪的情况下,无法具体量化节能效益与投报率(ROI)。管理层在事后询问「这项改善到底省了多少电?」时,能源团队往往只能凭印象回答「有感觉变少」,却拿不出具体数据。这使得后续专案推动失去说服力,也降低跨部门支持与预算配置意愿。
此外,随着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逐渐成为企业评价标准,能源绩效的可量化性更是关键。在国际供应链对碳足迹、能源强度等数据透明度要求提升的同时,缺乏用电纪录与节能成效报告的企业,将面临被排除在永续供应链之外的风险。特别是在无法提供科学基础的绩效数据时,不仅无法参与国际认证(如ISO 50001、SBTi),也失去向投资人与客户证明「我们正在改善」的能力。
从补助申请、专案管理到ESG揭露,数据缺口已成为能源管理与企业永续发展之间的关键断点。唯有建立稳健的用电资料与分析机制,才能让每一笔节能行动落地有据、持续精进。
电能使用调查的服务内容范围
本服务即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,透过系统性的电能使用调查与盘点作业,协助企业全面掌握厂区各项用电来源、耗能热点与潜在风险,作为导入智慧电网、节能设备、预知保养系统或申请政府补助的数据基础。
应用领域:
製造业厂房:适用于高耗能製程如半导体、电子、化工、金属加工、食品加工等。
商业与办公大楼:包含百货、医院、学校、科技园区、企业总部等。
高压用电户:有契约容量限制与需量控制需求的用户,如资料中心、冷链仓储、物流中心等。
导入ISO 50001或ESG之企业:执行能源查核与绩效追踪者。
申请政府节能绩效计画者:前期调查为提出改善提案与预估效益之必要依据,亦为事后效益评估的对照基准。
服务范围:
1. 主变电所至分路之用电分佈分析(总表与分析)
2. 生产设备、空调系统、照明系统等用电资料收集
3. 尖峰与离峰时段用电趋势分析
4. 契约容量与最大需量
5. 电力品质初步诊断(视需求)
6. 潜在节能机会与优先改善建议

从理解用电开始,启动智慧营运的第一步
电力,是产线运转的血液,是成本的来源,也是效率与风险的交界点。唯有看得见,才有机会优化;唯有掌握数据,才能引导改变。透过电能使用调查,我们不只是帮助企业盘点现况,更是协助您建立能源治理的「起跑线」——从数据出发,逐步掌握哪里最耗电、哪里可以改善、哪里正在流失价值。
用电调查服务
这项调查将为您揭露:看不见的耗电盲区、不易察觉的设备异常、被忽略的尖峰压力、难以申请补助与ESG揭露的关键数据缺口。
我们相信:最有效的节能行动,不是昂贵的投资,而是从一份准确的理解开始。诚挚邀请您参与此次调查,让我们携手为企业找出每一度电的价值,启动节能、降本与永续的下一步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