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2024 2023 2022 2021
Newsletter 25004

AIoT 怎麽帮製造业当设备健康守护神?

固德科技报|AIoT 怎麽帮製造业当设备健康守护神?

#IIoT

#AI

#PDM

Posted On : 16 Apr. 2025
AIoT 是由两个关键字组成的科技混血儿:AI(人工智慧)+ IoT(互联网)。但这不是单纯把两个技术拼在一起,而是一个让机器变「聪明」、变「敏感」、还能「表达自己」的智慧系统。

从「等坏了才修」到「还没坏就知道」

某家工厂,原本机台运转得好好的,突然「砰」一声停住了。整条生产线像被抽走插头一样,瞬间瘫痪。技师跑过来一看,原来是主力马达烧掉了。零件没现货,还要等国外进口,结果造成停机五天,损失了快三百万。这不是电影情节,这是有可能是每天上演在製造业现场的「日常灾难」。

你可能会问:
「我们每个月都有排保养啊,为什麽还是会突然坏掉?」
「以前靠师傅听声音也能抓出问题,现在到底差在哪?」


当关键在于:我们的保养逻辑,还停留在「等坏了再来处理」的阶段。这就像你永远只在发烧时才去看医生,完全不知道体内其实早就有徵兆在喊救命。随着智慧製造与AI的浪潮席捲而来,设备管理这一块也在悄悄进化。

我们开始不满足于「定期保养」这种大锅炒的做法,而是希望——
每台设备都有专属的健康档案
还没坏就能看到警讯
维修不是救火,而是策略



#PDM #IoT #AIoT

这,就是AIoT + 预知保养要带来的改变。
它不只是科技名词,它是让你从「疲于应付故障」,走向「主动预防异常」的一张门票。

AIoT 是什麽?

AIoT 是什麽?简单说是「感觉 + 分析 + 反应」的三合一系统。IoT 是由两个关键字组成的科技混血儿:AI(人工智慧)+ IoT(互联网)。但这不是单纯把两个技术拼在一起,而是一个让机器变「聪明」、变「敏感」、还能「表达自己」的智慧系统。

AIoT 人体进化版?
你可以把 AIoT 想成机器设备的「人体进化版」——
• IoT 是五官与神经:帮机器装上感测器(就像是听诊器),像是耳朵(声音感测器)、眼睛(摄影机)、皮肤(震动、温度感测器)、甚至能侦测「心跳」(电流、压力、湿度等参数)。这些装置就像人的感觉神经,负责蒐集环境与身体状态的各种讯号。

• AI 是大脑与直觉:这些数据进来之后,会经过 AI 模型的分析与判断,从中辨识出异常模式。

例如:震动频率变尖锐、耗电量突然升高、马达温度波动异常等等,AI 能够用过去的数据累积训练出来的「经验」去推论出这些变化是不是坏徵兆。

AIoT 是什麽?简单说是「感觉 + 分析 + 反应」的三合一系统

• 行动层是手脚与反应神经:分析完后的资讯会转换成具体反应——通知技师、发出维修警报、甚至自动停机或安排保养,确保异常在还没恶化前就被处理掉。

这一连续的行为,首先先透过各种感测器(Sensor)——震动、温度、电流、声学、压力、流速等——蒐集机器的生命迹象。而这些感测器就能将数据传送到边缘端的嵌入式系统上,这些设备负责进行第一层资料撷取与预处理。不是所有资料都要储存到云端,这会塞爆频宽、延迟太高。

常见的资料前处理(Data Preprocessing)包括:
• 去除杂讯(noise filtering,如Butterworth滤波器。)
• 计算统计特徵(如均方根RMS、峰度Peak等。)
• 做快速傅立叶转换(FFT)把震动时域转为频域
• 计算振动平均、标准差、或异常得分(anomaly score)

这样做的好处是:能大幅减少传输资料量,降低延迟与网路负担,让后端只需接收已经精炼过、有意义的特徵资料。

让「小脑袋」先做初步判断
边缘运算(Edge Computing):让「小脑袋」先做初步判断。 第二层处理则是,将数据透过演算法进行运算。因此,大多数 AIoT 系统会在现场装上具备算力的边缘设备(如Edge AI Gateway),进行初步判断。

这些边缘设备可执行:
• 异常侦测模型(如 Isolation Forest)
• 时序预测模型(如 ARIMA、LSTM)
• 分类模型(如 Random Forest、XGBoost)

边缘运算与系统整合

例如:马达震动讯号经过 FFT 分析后,如果频率在特定区段出现异常高峰,AI 就会判断为「轴承偏磨或松脱」的徵兆,系统自动给出「红色警示」。这个判断可以在现场完成,不必再透过资料上抛云端等分析结果,而是实现即时性的在地决策,对需要秒级反应的工业环境至关重要。

从资料流到决策流的闭环设计
系统整合:从资料流到决策流的闭环设计,AIoT 不只是分析完就结束,它必须进一步驱动行动:
• 整合到设备监测管理系统
• 自动生成异常纪录或结果分析
• 回写健康指数给 ERP 或 MES 系统
• 与现场 SCADA 系统连动
• 当异常时自动触发警报或停机程序

失去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商誉?

这一连串流程,让 AIoT 不只是一个「看图说故事」的系统,而是工厂管理流程里的决策引擎(Decision Engine)。AIoT 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单一元件多厉害,而在于这一整个链条「连成一气」——资料从设备来,分析在系统做,动作回到现场执行。这种回馈迴路的设计,就是工业4.0中「自我监控、自我学习、自我优化」的基石。

AIoT 让你的设备不只是「机器」,而是一个会感觉、会思考、还会反应的「聪明伙伴」。

在传统保养方式中,技师只能靠人力观察和经验判断,AIoT 的出现就像让每台设备有了专属的健康手环与医疗团队,全天候不间断地关心它的「体温、心跳与情绪」,让工厂主不再只能祈祷「今天别出事」,而是真正做到——还没坏,就知道了。

製造业常见的痛点?

製造业在产业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推动下,面临着不断升高的竞争与快速变动的市场需求,导致许多企业都在生产过程中遭遇各式各样的挑战。

1. 停机风险不可预期
设备突然故障,最常见的类型,例如:马达轴承磨损断裂、传动皮带松弛或裂化、轴心偏移造成振动增加、冷却系统失效造成马达过热等。

传统靠技师经验或定期保养排程,无法即时掌握逐秒变化的设备状况。一旦故障,整条产线可能停摆数小时,甚至几天,产能损失、订单延误、违约罚金…每一项都可能造成连锁效应。

製造业常见的痛点

2. 维修仰赖师傅经验难複製
中小製造业最常见状况是「一位老师傅顾全场」,他知道哪台机器平常会出怪声、哪个型号特别爱发热,但这些经验往往存在脑袋里,没有数据化纪录。当这位资深员工退休或调职,现场新手就变成「摸黑开机」,只好靠试错学习,效率低、风险高。此外,以一位维修人员平均每天可巡检的机器量为基础,一家中型工厂若有超过百台设备,等于可能需要10位技师才能完整复盖,更别说全天候监控。长期而言造成高人力成本、高遗漏风险以及难以标准化知识传承(经验靠人记忆)。

3. 保养靠排程,该修的不修,没坏的也在换
数工厂仍仰赖固定週期做预防保养,像是「每三个月换一次油」、「每半年拆开主轴检查」,听起来制度化,但其实有两个问题:第一、不够准确:很多零件根本没坏却被浪费性地更换。第二、制度太过僵硬:真正出问题的部件,可能在保养前就先坏了。结果就是花钱做了保养,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。

4. 监测系统複杂难用、现场不买单
有些厂商早期导入了振动监控或状态感测系统,但常见问题是,系统介面过于工程导向,没有人性化操作与视觉化设计,造成现场操作人员的负担。或是图表与数据难以解读,需工程背景才能操作,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教育训练。以及其他参数设定繁琐、报表难以自动生成、不支援与生产管理系统(MES/ERP)整合等等问题。

导致这些监测系统变成「装好后没人用」的冷板凳,反而造成现场反感或排斥,认为「导入科技只是增加麻烦」。

製造业保命符

AIoT 不是加分选项,而是製造业保命符
AIoT 预知保养不是「炫技」,而是针对现场真实问题设计出来的实用工具。对製造业而言,它就像替设备安装一套「智慧护身符」,帮你解决那些日復一日困扰人的老问题。

解法关键在「易用、可靠、可落地」
因此,我们从硬体选型、感测器安装位置、软体介面设计,到AI模型的透明度与说明逻辑,全都朝着一个目标:让技术成为工程现场的好帮手,而不是新麻烦。

AIoT 不是加分选项,而是製造业保命符
製造业痛点AIoT/固德技术对应解法
停机风险不可预期安装振动、温度、电流感测器,透过 FFT 与 AI 分析提早发现异常;健康指数即时更新,出问题前先警告。
维修仰赖师傅经验难複製AI 模型学习历史维修数据,自动学习追踪讯号建立;所有判断可视觉化、知识可传承。
保养靠排程,该修的不修,没坏的也在换系统依据即时状态判定最佳保养时机,精准又省成本
监测系统複杂难用、现场不买单固德平台提供视觉化介面、弹性化架构、异常报表一键输出;支援现场人员无需编程也能操作,导入就能用

预知保养技术核心:感测、传输、分析、预测

① 感测专精:从数值读出机器的「语言」
固德的线上监测系统与携带式量测仪器。根据不同设备特性、产品製程,安装特定的感测器设置于马达、轴承、压缩机、气缸、手臂等关键设备部位。这些搜集到的数据等同于「设备的心电图」,微小变化也逃不过眼睛。

② 边缘运算 + 嵌入式设备:现场即时计算,资料量小、反应快
固德开发的系统除了内建专家规范,并有特殊演算法,让所有结果可以在边缘设备端完成。这样的架构让资料不用大量传回云端就能判断,可有效降低网路压力并提升即时性,特别适合像半导体厂、石化厂这种讯号複杂、即时性高及资安要求高的工业场域。

预知保养技术核心

③ 资料回传与云端平台整合:健康分数与维保决策报表
设备感测资料同步回传至边缘系统端(也可佈建在本地私有云),系统会进行以下分析:
• 设备健康指数评估判断、数据特徵清洗分类
• 呈现机台健康趋势线图、异常历史纪录与维修建议
• 设备各式数据搜集,例如:振动值、电流、碳排、稼动

④ AI预测模组:机器学习+Rule Base融合
固德的AI预测模组採用「双层判断逻辑」,将传统Rule Base(知识逻辑)与机器学习模型结合运用。Rule Base可快速捕捉明确的异常特徵(如特定频率峰值、RMS超过警戒值),对于故障模式明确、经验累积丰富的设备非常有效。而对于较複杂或非连续性的设备製程,则由机器学习模型学习正确讯号,判断趋势异常与寿命使用预测。

这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学模型,而是和现场经验融为一体的智慧系统。固德预知保养,就是把感测、诊断、预测做到极致整合。我们相信,真正落地的预知保养不是套用别人的AI,而是结合自己对设备、现场、维修流程的深度理解,把它「做小、做稳、做准」。

固德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晶圆搬送手臂、切割机、上片机、冲压机台、马达泵浦等设备,并在半导体领域获得客户实绩验证。

製造业实例(技术+效益并重)

透过以下这个案例可以看到,AIoT 导入不只是为了预防故障、减少停机,更是一场作业流程与人员角色的升级。

维修不再只是「等人叫才出动」的救火队,而变成主动出击、靠数据决策的健康管理顾问;机器也不再只是硬邦邦的钢铁设备,而是有讯息、有反应、有预测能力的智慧伙伴。

案例:某半导体封装厂

案例:某半导体封装厂
• 场景:大型半导体封装厂,主要承接封装代工任务。厂区内有数十台上片机机台设备。
• 痛点:产品价值高,生产精度要求极高,交期紧迫,任何突发停机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交货延迟与客诉损失。
• 问题:过去平均每个月发生 2~3 次移动轴运行异常,造成停机次数频繁,产线调整与补件产生额外成本。
• 挑战:上片机设备动作行为精密而複杂,难以监测。
• 导入:每台装设电流感测器+边缘AI,资料即时上传到本地伺服器。

感测设备配置:
每台设备加装以下感测模组:
• 针对不同轴向加装电流感测器(X/Y/Z) → 侦测各移动轴的电流变化
• 压力感测器 → 追踪固定时间的吸嘴压力 →提取负压特徵,制定门槛

所有感测器由 嵌入式边缘设备(Edge AI Gateway) 进行资料前处理,包括:
• 即时XYZ轴向电流峰值分析(每秒)
• 门槛数值纪录(阀值水平H/L警报)
• 长时间趋势稳定度

成效评估:六个月内可量化改善

项目导入前导入后改善幅度
每月突发停机次数2~3 次< 1 次降低 70%
平均停机时间4 小时/次< 1 小时/次降低 75%
重工与报废率8%3%降低 62%
预测准确率(AI警示 vs. 真实故障)约 88%N/A
维修反应时间(从异常警示到处置)6~12 小时平均 2 小时内提升 4~6 倍

AIoT 导入不踩雷

导入 AIoT 不是一蹴可几的「开关式升级」,而是一场技术与现场的协同转型。

让AIoT导入不踩雷的几个建议
1. 持续回馈与优化AI模型:故障纪录、保养时间、实际零件寿命需定期回馈给AI模型进行再训练。
2. 先从关键设备试点,不要贪快全场启动:找出产线中停机代价最高、或故障率最高的设备作为切入点,小规模试行、边做边学。
3. 现场人员要参与,系统熟悉掌握度:对结果能「看得懂」,才会信任与採纳。维修、操作、工程团队要能看懂数据,信得过预警,愿意调整作法,才能真正发挥效益。
4. 找会整合的系统商,而不是只卖感测器的厂商:避免出现两套系统分头记录,资讯孤岛难管理。AIoT 是系统,不是零件堆叠。选择懂工业场域、有导入经验的团队,比硬体规格更重要。

AIoT 智慧工业互联网

藉由各式感测器,即时搜集设备数据并进行分析,结合 AI 训练演算法,有效预测设备可能的发生故障时机点,帮助使用者执行最精准的决策。

机器设备不会说话,要了解机器设备的状况,透过接收数据与发送并与其他设备进行沟通,甚至是需要控制机器节省人力等,这其中的媒介就是透过工业互联网。

AIoT 智慧工业互联网
AIoT 智慧工业互联网

AIoT 智慧工业互联网

即时搜集设备数据并进行分析,结合 AI 训练演算法

AIoT 不是魔法,而是让「经验变成演算法」

AIoT 不是为了取代人,而是让「靠感觉的经验」变成「可量化的演算法」,再交还给人做出有策略的判断。把师傅的经验、直觉和判断,转化成可以被複製与扩展的演算法。

过去,资深技师靠耳朵听声音、用手摸震动、凭感觉判断机器状况,这些经验虽然宝贵,但无法複製、也难以即时监控所有设备。而有了 AIoT,我们就能将这些「隐性知识」变成「明确的数据特徵」,训练出一个会持续学习的数位版「资深技师」。

AIoT不是魔法,而是让「经验变成演算法」

这不只是科技的应用,更是一种知识的升级与传承。AIoT 做的事,其实就是把人脑里的判断标准,转换成云端里的数学模型,让每一台机器都能享有「智慧照护」,不再只能靠运气存活,而是靠逻辑与预测活得更久、跑得更稳。 你不用是资料科学家,也可以透过AIoT看懂设备的「心电图」,提早做出决策。

从每天抢救故障 → 到每天看健康趋势图表,这就是製造业转型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