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電能管理從記帳走向決策
固德科技報|讓電能管理從記帳走向決策#ESG
#物聯網
#AI
Posted On : 12 Nov. 2025
企業在導入 EMS 電能管理系統後常遇到的現實困境:數據與報表愈來愈多,卻難以真正支撐日常營運與策略決策。面對電價波動、法規要求與供應鏈減碳壓力,管理電能已不只是「看用電量」,而是要理解電是如何被使用、能否被優化。
「導了系統」到「好像沒有比較輕鬆」?
近幾年,不論是半導體、石化、電子組裝或商辦大樓,「電費」與「減碳」幾乎已經變成董事會級的議題。很多企業導入了 EMS電能管理系統,卻仍然面臨幾個關鍵問題:數據一堆,看不出重點;報表很多,卻難以轉成行動;節能專案做了,但效果無法持續。
因為即便已經有 EMS,上線後有可能還會遇到這幾種狀況:
1. 資料很多,但沒人有時間「看懂」
EMS 可以即時收集用電、負載率、碳排等數據,甚至依 ISO 50001 架構建立指標與報表,但實務上,多數能源數據仍停留在「有紀錄」而非「有洞察」。研究與業界案例指出,導入能源管理制度的組織,常見挑戰包含:缺乏能源專業人才、數據品質不一、以及無法將分析結果落實到日常決策。
2. 報表與稽核作業高度「靠人工」
為了符合 ISO 50001 或各國能效法規,企業要定期提交能源績效、節能專案、設備改善等報告。這些內容雖然都來自 EMS 的數據,但整理、撰寫、解釋仍仰賴能源管理人員人工作業,耗時又耗腦,還容易因為人員異動導致知識斷層。
3. 節能只做到「事後檢討」
多數 EMS 的應用仍停留在「監控異常、事後檢討」。尖峰負載,調整排程,在不同節能策略下(例如空調設定、產線啟停組合)。這使得節能專案較像一個個離散的計畫,而不是持續優化的「日常營運策略」。
4. 面對碳管理與法規,能源資訊難以轉成 ESG 故事
ISO 50001、歐盟能效指令與各國節能法規,越來越強調能源效率與碳排表現,導入 EMS 的工廠在能效與減碳上確實能取得優勢,但要把這些數據轉化成可以跟客戶、銀行、投資人溝通的「ESG 故事」,往往還需要額外的分析與撰寫工作。
資料不是沒有,而是多到沒有人有力氣真正看完
每天都在發生這些事,每個即時用電被記錄下來,各樓層、各產線的負載曲線被完整保存,尖峰與離峰的變化被畫成了一條條看似優美、實則難懂的線。久而久之,系統裡累積的是一座座「電力資料山」。
問題在於,這座山太大了。能源管理人員有自己的例行工作:每月要出固定報表、每季要準備稽核資料、每年要整理節能成果;設備工程師有維修與產線的壓力,很少有餘裕坐在那裡,從頭到尾把負載曲線好好研究一遍。於是,多數人最後只盯幾張最熟悉的圖:全廠總用電、需量曲線、一兩個關鍵區域。其它更細緻、可能藏著問題與機會的地方,只能默默躺在系統裡,等待「有空再看」。
為什麼「管好電能」變得越來越重要?
從成本、法規到客戶要求,電能管理已經不再只是善意選項。
國際能源價格波動、各國電價調整與尖峰電價機制,使得電費不再只是固定成本,而是可被「管理」的變動成本。有效的 EMS 搭配節能策略,可以透過削峰填谷、需量管理、排程調整等方式,實質降低電費支出。
在過去,很多企業導入 EMS 電能管理系統,除了是為了因應電價上漲、節能減碳與法規要求,更希望能把「用電狀況」看清楚。簡單來說,過去企業可以把「能源管理」當成形象加分題;現在,它更接近一個「不做好就會出事」的生存題。
然而實際上線之後,許多單位發現:系統裡的數據越來越多、報表越來越厚,但真正能被拿來討論策略、調整現場操作的資訊卻有限。在這樣的壓力下,大家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數據,而是更快、更可靠的洞察與建議。這也正是生成式 AI 被拉進 EMS 世界裡的原因。
把死資料變成會說話的顧問
真正的價值,其實在於:生成式 AI 可以幫我們把散落在圖表、報表、歷史紀錄、甚至維修筆記裡的東西,整理成一步就能叫出來的知識。
把生成式 AI 放進 EMS,不只是幫系統加上一個「聊天視窗」而已,而是嘗試把過去分散在報表、簡報、工程師腦袋裡的知識,整理成隨時能被喚起、被問問題的「活知識」。過去我們是先有問題,然後去翻圖表;未來可以試著反過來,讓系統主動用自然語言告訴我們:「哪裡有異常?」、「哪裡有改善的機會?」
除了營運數據,這個「會說話的顧問」還可以長在技術知識上。使用者可以把電費計算方式、異常紀錄處理、節能分析報告等技術文件,以 PDF 的形式上傳到系統裡,AI 會自動從這些內容裡拆解出關鍵知識點,慢慢累積成一個專屬於工廠的知識庫。
時間久了,它不只看得懂你家的設備名詞,還記得過去處理相同異常時工程師怎麼排除、用了什麼參數調整,回覆也會越來越「內行」。
想像一位產線主管打開 EMS,不再需要先學會各種圖表與指標,而是直接點選設備進行比較:「這三個月指定產線設備用電量?」、「這週冷卻水機組負載率?」甚至未來還可以問更技術的問題:「這台冷卻水機這兩個月用電發生異常通常怎麼處理?」
生成式 AI 可以在後台幫忙下指令、抓資料、做統計,最後用簡單的文字和幾張關鍵圖呈現重點,甚至附上一段解釋:「與去年同期相比,B 線夜班用電量增加了 12%,建議調整用電量在…;依照過去維修紀錄,若溫度偏高又伴隨振動增加,建議優先檢查……」。對於非能源背景、甚至非技術背景的主管而言,這樣的互動方式大幅降低跨入門檻,讓「看電」、「看設備」不再只是能源部門或資深工程師的工作,而是整個組織都能參與的日常對話。
對於非能源背景的主管而言,這樣的互動方式大幅降低跨入門檻,讓「看電」不再只是能源部門的工作。
從問問題到寫報告:EMS x AI 的日常使用畫面
有了生成式 AI,他可以直接在系統裡輸入問題,AI 就會幫他撈 EMS 裡的數據、比對產量。
同樣的思維也可以延伸到各種能源報告與稽核文件。以往能源管理人員要從 EMS 匯出資料、做前後期比較、撰寫節能專案說明,往往需要為了一份報告忙上好幾週。若 EMS 能結合生成式 AI,自動把年度的用電量、功率因數、負載率等使用設備的狀況整理出來,並且給予建議,能源工程師就能把時間花在補充專業判斷、規劃策略上。
從「自己寫」變成「AI 打好底稿,人來做最後審閱」,是非常務實的第一步。
| 情境 | 過去做法 | 有生成式 AI 之後 |
|---|---|---|
| 查異常產線 | 請人拉資料、開很多張圖自己比 | 直接選擇設備,系統整理後用文字+數據回答 |
| 準備月報/年報 | 花很多時間整理數據、做圖、寫說明 | AI 先產出報告草稿,人負責確認與補充重點 |
| 回覆管理階層臨時提問 | 匯出資料、手動分析,常常「過幾天再回覆」 | 即時查詢,幾分鐘內就有初步方向 |
導入前先想清楚的三件事:資料、權限與文化
AI 再聰明,吃到的資料與組織的習慣,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。
在所有令人興奮的應用場景背後,其實還有一些比較「不浪漫」但極其重要的前提。
第一個是資料品質:區域與點位分類是否清楚、一致?你想要了解的設備是否有獨立加裝電表?上傳的知識點是否與關鍵字一致?內容是否條列清晰?一旦這些基礎工作沒有做好,再強大的生成式 AI,也只能在一堆模糊甚至矛盾的資訊裡拼湊故事。
第二個是權限與安全:EMS 裡的數據,往往牽涉到產能、設備狀態、甚至成本結構。誰可以看到什麼、AI 在背後可以讀到多少,必須先有一套清楚的邊界設計,否則很容易在方便與風險之間搖擺不定。
第三個是組織文化:我們到底希望 AI 扮演什麼角色?如果把它當成「絕對正確的答案提供者」,遲早會失望;但如果能接受它是「很會整理資訊與找線索的助理」,最後由人來做判斷,那麼很多事情就會順利許多。
EMS 裡的 AI 助手長什麼樣?
從概念走到實作,固德把這種「顧問」具體做成了一個隨叫隨到的助手。
結合 AI 助手之後,固德的 EMS 能做的就不只是在螢幕上多打一行告警,而是幫你把各種線索放在一起看。當某個用電發生用電異常,AI 助手會調出過去同樣時段、對應設備的用電量或功率因數等數值,看看是否曾在類似時間條件下發生過問題,然後用一句話幫你整理出「可以改善的建議」。
在固德的 EMS 裡,AI 助手被設計成一個「看得懂數據、講得出結論、寫得了報告」的虛擬顧問。它不是獨立的一套系統,而是自然地嵌在既有畫面裡:使用者打開固德 EMS,就能直接在介面上,跟整套能源數據「詢問問題」。
這個 AI 助手不會取代原本的畫面與圖表,你仍然可以手動點進每一頁仔細看,只是多了一條更直覺的路,讓系統來先給你一個方向。
智慧電能管理系統+AI助手
對現場來說,AI 助手的存在,有點像多了一位永遠在值班的資深工程師——你不用告訴他要打開哪一張圖表、做哪些交叉比對,只要把你想要了解的設備點位點出來:「在指定日期區間下哪一個設備的用電量是多少?」「這個月的負載率需量與上個月相比是多少?」他就會自動去 EMS 裡翻資料、算趨勢、拉歷史紀錄,最後用幾句白話說明,再配上已經整理好的結果與相關建議給你看。
智慧電能管理系統從「昨天用了幾度電」到「明年要怎麼用電」
真正重要的不是看得到多少數據,而是多了一點思考與選擇的空間。
當生成式 AI 加進來之後,EMS 開始學會整理資料、提出建議。它逐漸從「被動回答你想看的東西」,變成「主動把你該看的東西拿給你看」,甚至幫你想一兩步之後的建議。那就不再只是工具,而更像是能源管理與營運決策之間的一座橋。
生成式 AI 並不是魔法,也不會替企業做所有決定。它能做的,是幫我們把那一大堆難以消化的圖表與數字,變成比較好了解的文字與建議;幫我們省下那些機械性的整理與對比,把時間還給真正需要思考與溝通的地方。
對每一個已經或即將導入 EMS 的企業來說,把生成式 AI 加進來,也許不是立刻要做到全自動的智慧節能,而是先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: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花在整理報表,而不是解讀數據?有多少重要決策,其實是等不到正確且易懂的資訊就匆匆做出來?如果這些工作有一部分可以交給 AI 協助,我們是否更有餘裕,把眼光從「昨天用了多少度電」,提升到「明年要用怎樣的方式用電」。當答案逐漸清楚時,EMS 與生成式 AI 的結合,也就不再只是技術上的選項,而是一種企業體質升級的選擇。
